|
鹽堿地改良如何減少土地鹽漬化?时间:2025-08-28 【转载】 土地鹽漬化是全球農(nóng)業(yè)面臨的共同挑戰(zhàn),我國鹽堿地總面積達15億畝,其中可利用面積超5億畝。在耕地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,如何通過科學改良減少鹽漬化、喚醒“沉睡”的鹽堿地,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命題。當前,我國已形成“工程排鹽+農(nóng)藝固本+化學調控+生物修復”的四維協(xié)同改良體系,為鹽堿地治理提供了系統(tǒng)性解決方案。 工程排鹽:構建水鹽動態(tài)平衡“生命線” 鹽堿地改良的核心在于切斷“鹽隨水來,鹽隨水去”的循環(huán)鏈。在黃河三角洲,暗管排鹽技術通過埋設直徑10-15厘米的波紋管,形成地下排水網(wǎng)絡,配合每畝800-1200噸的淡水淋洗,使土壤含鹽量從1.2%降至0.3%以下。內蒙古河套灌區(qū)采用“井灌井排”模式,通過豎井抽取地下水降低水位,同時利用抽取的淡水進行表層洗鹽,實現(xiàn)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.8米,返鹽量減少65%。工程措施如同為鹽堿地安裝“排水閥”,通過調控地下水位,打破鹽分表聚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 農(nóng)藝固本:激活土壤自我修復“內動力” 深耕深翻是打破犁底層、促進鹽分下移的傳統(tǒng)農(nóng)藝。在東北蘇打鹽堿區(qū),秋季深翻30-40厘米可將表層鹽分壓至耕作層以下,配合春季耙地截斷毛細管,使土壤返鹽率降低40%。秸稈還田技術通過每畝鋪施800公斤玉米秸稈,配合腐熟劑加速分解,形成0-20厘米的有機覆蓋層,既能減少蒸發(fā)抑鹽,又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。水肥一體化技術則通過滴灌系統(tǒng)將養(yǎng)分精準輸送至作物根系區(qū),在山東濱州鹽堿地示范區(qū),該技術使水分利用率提高50%,鹽分累積量下降35%。 化學調控:定向中和土壤“酸堿度” 針對堿化土壤,脫硫石膏成為“土壤調理師”。其含有的硫酸鈣通過離子交換作用,將土壤膠體上的鈉離子置換為鈣離子,配合每畝1噸的施用量,可使土壤堿化度從45%降至15%。在西北干旱區(qū),腐殖酸類改良劑通過增加土壤陽離子交換量,吸附游離鈉離子,同時促進團粒結構形成,使土壤孔隙度提升20%。新型水解聚馬來酸酐(HPMA)在東北重鹽堿地試驗中,不僅改善土壤物理性質,還能促進作物對鉀元素的吸收,使向日葵出苗率提高30%。 生物修復:構建生態(tài)治理“長效網(wǎng)” 耐鹽植物的生態(tài)修復功能正在顯現(xiàn)。在河北滄州,田菁作為先鋒綠肥,其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可活化土壤鈣素,每畝鮮草產(chǎn)量達3噸,翻壓后能提供相當于150公斤碳酸氫銨的氮素。檉柳(紅柳)通過強大的根系網(wǎng)絡(垂直根深達10米),每年可吸收并排出土壤鹽分150-200公斤。微生物菌劑的應用則為鹽堿地注入“生物活力”,耐鹽根瘤菌與田菁共生固氮,使土壤全氮含量提升0.05%,有效改善土壤肥力。 系統(tǒng)治理:從“單點突破”到“全域提升” 當前,鹽堿地改良正從單一技術向綜合模式演進。青島海水稻研究發(fā)展中心創(chuàng)新的“四維改良法”,集成要素物聯(lián)網(wǎng)監(jiān)測、土壤定向調節(jié)、植物生長調控和抗逆水稻種植,在內蒙古杭錦旗實現(xiàn)鹽堿地水稻畝產(chǎn)突破500公斤。國家《鹽堿地改良通用技術》標準的實施,更推動改良技術向標準化、規(guī);~進。 從“改地適種”到“以種適地”,從工程排鹽到生態(tài)修復,鹽堿地改良正在書寫“變廢為寶”的新篇章。隨著耐鹽堿作物育種、智能水鹽調控等技術的突破,未來將有更多鹽堿地轉化為“新糧倉”,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實支撐。 |